摘要:鼓浪屿这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岛,有1000多栋中西合璧的老别墅,有林语堂、卢嘉锡、舒婷、林巧稚、殷承宗......,有600多架钢琴,有青石红砖留存着的100年传奇。这个曾经的小渔村,是如何从丑小鸭飞上枝头变凤凰的,要从三个教堂说起。鼓浪屿...
鼓浪屿这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岛,有1000多栋中西合璧的老别墅,有林语堂、卢嘉锡、舒婷、林巧稚、殷承宗......,有600多架钢琴,有青石红砖留存着的100年传奇。
这个曾经的小渔村,是如何从丑小鸭飞上枝头变凤凰的,要从三个教堂说起。
鼓浪屿上有三个教堂,基督教的三一堂,圣母玛利亚的天主堂,协和礼拜堂。
1793年,鼓浪屿这个弹丸小岛进入了西方世界的视野,就如一个村姑冷不丁地撞上了一个“贵人”,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鼓浪屿戏剧化地成了西方文化进入东方大国的窗口,当西装革履的洋人接踵而至,当罗马柱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星罗棋布,当教堂的风琴声在小岛上悠扬响起,鼓浪屿就注定不再平凡。
清末民初,洋人、南洋华侨纷至沓来,与土著渔民构成了“国际社区”,鼓浪屿形成了典型的“移民社会”。
洋人与传教士,不仅带来了鸦片与屈辱,还有学校和医院。
南洋华侨则是带着一腔热血归来,办学堂、启民智、以图发展,毓德女校和怀仁女学开启了女性进入学堂的先河,更使西式教育进入了鼓浪屿。
而三个教堂则成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许多洋人为了让上帝的福音传遍这里,大兴土木。
厦门开埠后,天主教传教士由菲律宾马尼拉天主教会派遣,在鼓浪屿田尾海滨设立信徒聚会所。1890年,罗马教廷将福建划为西班牙多明我会的传教区,1912年,西班牙多明我会神父马守仁任厦门主教后,将教堂迁至鹿礁路西班牙领事馆,1917年于领事馆西侧新建主教座堂,管理厦门教区。
鼓浪屿上的天主堂是西班牙建筑师设计,漳州工匠施工建造,采用砖石木结构,为哥特式建筑风格。
教堂南北向布置,圣坛未设置在符合惯例的东侧,而是位于北侧,是受所处地理条件所限。
教堂建筑平面为巴西利卡式,四个尖拱构成大厅空间,南侧入口处有一座哥特式钟塔,装饰着华丽的尖券门窗及玫瑰窗。建筑周身白色,具有西班牙教堂建筑特色,与对面西方古典复兴样式的基督教协和礼拜堂形成鲜明的对比。
天主堂见证着天主教在鼓浪屿和闽南地区的传播历史,是鼓浪屿宗教多元性的生动体现。
来鼓浪屿一定要住一晚,清晨在鸟鸣中醒来,风吹过树梢,鸟飞过枝头,红砖丹瓦的街巷映着明媚的阳光。
不时,有琴声如诉,从庭院深处传来,越过老树绿荫与雕花栏杆,来到你身边。
三角梅、炮仗花在院墙上探出枝头,或摇曳生姿,或流花如瀑。
古榕幽长掩盖了林文庆别墅的落寞,鸡山路上的石头房子在夕阳下有着时光的静穆。
日光岩上弘一法师执伞而去的背影,已在陈年故纸中泛黄。
东山顶上林语堂兄弟求学的路道阻且长,舒婷温婉的诗已流淌过真水无香,郑小瑛的鼓浪屿之波在海浪中回荡。
一转角,一回望,如遇故人,莫惊慌!
#哪个旅游城市让你感触最深#
#厦门身边事#
#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