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中国离又一项“世界第一”只差一座鼓浪屿?

2022-09-06 21:13:59 950

摘要:她被称为“海上花园”步步皆是景夏日的7月,持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入场券的鼓浪屿,正在为申遗作最后的冲刺。当地时间7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大会在波兰古城克拉科夫拉开帷幕。中国申报的自然遗产项目“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她被称为

“海上花园”

步步皆是景

夏日的7月,持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入场券的鼓浪屿,正在为申遗作最后的冲刺。

当地时间7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大会在波兰古城克拉科夫拉开帷幕。中国申报的自然遗产项目“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和文化遗产项目“鼓浪屿”有望双双通过审核。

据了解,今年被提名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共有34个项目,其中7个自然遗产项目,26个文化遗产项目,1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项目。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屿将分别申请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按照大会议程,中国的两个申遗项目将于7月7日至9日公布结果。

目前,中国一共拥有50项世界遗产,位居世界第二。意大利以51项世界遗产排名第一。尽管两国今年都申报了两处遗产地,但意大利只有一处遗产地获得国际权威专业机构的推荐。因此,本届大会后,中国与意大利极有可能同时以52处遗产地并列成为世界遗产地最多的国家。

鼓浪屿

凭什么申遗?

鼓浪屿,是厦门岛西南隅一座面积1.8839平方公里的小岛。自宋代开始有人定居,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1646年开始屯兵鼓浪屿训练师,1661年以此为基地出兵,次年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38年之久的台湾岛。鼓浪屿见证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是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与互鉴的典范。

鼓浪屿符合申遗3项标准

"鼓浪屿"符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项标准中的3项。

标准(ⅱ)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社会生活、建筑园林设计及建造、艺术风格、现代技术方面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标准(ⅲ)是中国步入近代化历程的缩影,更是闽南移民文化开拓性和包容性的见证。

标准(ⅳ)是近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具有高品质和早期现代性特征国际社区的独特范例。

鼓浪屿申遗的范围

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有两部分,一是遗产区,二是缓冲区。 遗产区:鼓浪屿全岛陆地范围及岛屿周边礁石所界定的海域范围,面积为316.2公顷。 缓冲区:对遗产区产生直接影响的周边区域,面积为886公顷。

鼓浪屿的申遗要素

鼓浪屿(提名)世界文化遗产地遗产构成要素,包括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及宅园、4组历史道路、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与2处代表性文化遗迹,它们与岛上现存的900余栋历史风貌建筑,共同构成了鼓浪屿自然有机的空间结构和内涵丰富的城市历史景观。

01

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及宅园

1

西邻·瞰青别墅

永春路73-75号

瞰青别墅是1916年越南华侨黄仲训在日光岩下岩仔脚购地建造的别墅。1927年,他又在日光岩西北侧开始建设西林别墅,约1932年落成。建筑为清水红砖墙,呈现出20世纪初鼓浪屿华侨洋楼常见的立面设计风格。

2

黄家花园

晃岩路27、29、31号

黄家花园原为印尼华侨黄奕住1920年回国定居时兴建的别墅,建筑面积共4500平方米左右。整组建筑和园林通过对早期外国人宅园的改建,在整体格局的改造中注入传统的理念,体现出鼓浪屿近代建筑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对时代流行建筑风格的追求。

3

海天堂构

福建路36号、40号

海天堂构是由菲律宾华侨黄秀烺和黄念忆共同于1920年到1930年间建成的宅园,总占地6500平方米。建筑的外墙采用烟炙红砖清水作法,外廊廊柱设预制混凝土宝瓶栏杆,屋顶屋脊、飞檐、檐口下均设预制木雕装饰构件,做工精美。

4

杨家园

鼓新路29号

杨家园由菲律宾华侨杨忠权 、杨忠懿于20世纪初兴建的四幢洋楼构成,占地面积41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60平方米。院落内园林,西式的水池配合中式的假山石,中西合璧。

5

八卦楼

鼓新路43号

八卦楼是台湾商人林鹤寿1907年投资兴建的大型别墅,建筑面积近5800平方米,采用西方古典复兴的风格,八卦楼体量和高度都是鼓浪屿别墅之最。

6

番婆楼

安海路36号

1927年菲律宾华侨许经权建造的“番婆楼”,是一座华侨建造的大型殖民地外廊风格别墅建筑,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前的庭院内园林化的处理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其形式与欧洲巴洛克园林中假山对自然溶洞模仿的手法相似。

7

菽庄花园

港仔后7号

台湾迁居鼓浪屿的富绅林尔嘉,于1913年建菽庄花园,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菽庄花园在造园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既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同时又融合了近代建筑的样式及西方造园的风格,创造出一座独特的滨海近代文人园。

8

廖家别墅(林语堂故居)

漳州路44号

从马约翰纪念广场进入漳州路,路北的一条深巷内,有一块小场地,它的西、北两侧,一座建筑面朝西,建在高台基之上,另一座面朝南,名为“立人斋”,这两座建筑就是廖家别墅。林语堂与廖家千金的婚房就在该建筑内。

9

金瓜楼

泉州路99号

金瓜楼建于1922年,其顶部设略高出屋面的鼓座,各覆八棱形攒尖穹顶,形似南瓜,因此取名“金瓜楼”。这座建筑具有浓郁的闽南地方注重装饰、色彩大胆的建筑特色。

10

春草堂

笔山路17号

春草堂,位于笔架山西北制高点,建于1933年,是当时厦门最大的营造商华侨许春草为自己设计、建造的住宅。建筑整体造型端庄朴实,简洁但细部考究,强调材料质感的对比。1992年许春草之子许伍权将该建筑命名为春草堂。

11

黄荣远堂

福建路32号

建于1920年的黄荣远堂是鼓浪屿华侨花园洋房建筑的优秀代表之一,整座院落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受曾在东南亚殖民建筑中流行的帕拉迪奥风格影响。建筑的柱头、檐口、门窗、阳台等各部装饰甚为丰富、精美,巴洛克的曲线式设计是常用的主题。

12

鼓浪屿工部局遗址

鼓新路40号

工部局遗址位于鼓新路与三明路交叉口北侧靠近海岸的一处台地上。1903年至1908年鼓浪屿工部局成立之初曾租用这座洋行建筑办公,这是鼓浪屿现存惟一一处工部局办公建筑遗存,建筑主体已于2007年倒塌。

13

燕尾山午炮台遗址

燕尾山午炮位于燕尾山脊平坡处,由厦门海关设立。燕尾山原本留存四座军用炮台,估计曾用于控制航道。海关雇员每星期六午间12点前,遥望海峡对面的厦门海关楼顶大壁钟,到12点整时鸣炮两响,藉以通知海关及鼓浪屿社区居民对准时间。

14

和记洋行仓库遗址

厦门开埠不久,就有英商德记、和记等数家洋行进入厦门经商,在今天鼓浪屿的三丘田码头附近,即是当时的和记洋行的仓库设施遗存,该遗址今天只剩下原仓库建筑由比较规整的方块花岗岩条石砌成的下半部外墙,以及石砌门窗的边框。

15

三丘田码头遗址

三丘田码头遗址,是当时鼓浪屿内厝澳一带居民来往厦门主要利用的码头。工部局时期的三丘田码头主要用混凝土或大型条石板为基桩,其上用石板、条石铺砌或水泥砌成斜坡踏面,延伸至海中。退潮时,码头就成为跨越沙滩的栈道。

16

救世医院和护士学校旧址

鼓新路68、80号

1898年,归正教会牧师郁约翰将美国教会所属救世医院总院迁到鼓浪屿燕尾山河仔下新址,这也是鼓浪屿第一座综合性医院,也是闽南地区最早开设的护士学校。现在的救世医院和护士学校旧址基本保留了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局部于2010年修复。

17

博爱医院旧址

鹿礁路1号

1918年,博爱医院最初设在鼓浪屿“教堂路”一座别墅建筑中。20世纪30年代初,医院迁至鼓浪屿鹿礁路“海景旅社”旧址营业。建筑外部墙面浅米黄色涂刷与深米黄色的釉面砖边缘装饰相配合,和建筑内部的装修一起,体现出浓郁的日本风格。

18

私立鼓浪屿医院旧址

鼓新路44号/鼓新路46号

鼓新路与三明路交叉路口的西侧院落内有两座建筑。鼓新路44号建筑,美国归正教会医生锡鸿恩在自己的住处开设“锡鸿恩诊所”,后更名为“宏宁医院”。1927年,锡鸿恩离开鼓浪屿后,宏宁医院业绩下滑,1933年并入救世医院,取名为“私立鼓浪屿医院”。

19

毓德女学校旧址

田尾路13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毓德女小”复办,在临田尾东路处新建红砖教学楼,建筑面积430平方米。这是一座“凹”字形平面的建筑,教室、办公室半围合布置,形成内院,靠内院设置外廊,用于交通联系。

20

蒙学堂旧址(吴添丁阁)

安海路6号

蒙学堂建设之初是殷承宗 祖父的私宅,建于1908年。在1908年至1911年之间曾借给教会办学,是蒙学堂的第二校址。1911年,这座建筑被菲律宾华侨吴添丁购买,后来在建筑入口二层的凭栏处加上“吴添丁阁”字样匾额。

21

安献楼

鸡山路18号

1934年,安礼逊在鸡山顶兴建一座三层楼房,该建筑落成时正值安息日会在此举行闽南各属支会联谊会,安礼逊主持了“安献典礼”,便将该楼命名为“安献楼”。安献楼建筑现在作为基督教厦门美华疗养院,保存完整。

22

万国俱乐部旧址

田尾路16号

20世纪20年代初,万国俱乐部搬到田尾东路临近海滨的山坡地,租用原“日本会馆”的一座建筑。经多次改建,现存万国俱乐部旧址建筑,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为具有一定现代建筑特征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23

闽南圣教书局旧址

龙头路466号

1932年,教会人士捐献地皮和经费,在福建路、龙头路、晃岩路的交叉口建起了一幢三层洋楼供圣教书局作为新址。建筑外墙为清水红砖墙,窗套、楼层间腰线都用白色洗石子工艺的仿石装饰,白色线条与红砖墙形成对比,是20世纪鼓浪屿华侨建筑常见的风格。

24

洋人球埔旧址

洋人球埔最初为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开辟的军用操场,至今仍在使用。曾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座项目齐全、功能完备的运动场所。近代体育由外国人传入鼓浪屿后,主要经过岛上教会学校的推广,开启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基础教育的先河。

25

延平戏院旧址

市场路6号

这座商业与文化娱乐综合设施由旅居缅甸华侨王紫如、王其华兄弟在鼓浪屿修建,位置在岛上岩仔脚一带与龙头路之间的市场路。其后,他们在鼓浪屿市场的楼上修建了一座戏院兼电影院,取名为“延平戏院”。

26

四落大厝

中华路25号

鼓浪屿的四落大厝,是指岩仔脚聚落留存下来的四组红砖厝建筑物组合的民间建筑。它们于19世纪20至40年代,由黄有山、黄勗斋、黄崑石祖孙三代及族人建设,是鼓浪屿现在保存下来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组闽南红砖厝建筑群。

27

种德宫

内厝澳373号

岛上的种德宫最初坐落于岛屿西部鸡母山岛上最早的居民点,后来该种德宫荒废,在内厝澳地区现址募资新建了种德宫。现在的种德宫是一座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的三门二进殿宇,整座宫宇掩映于古榕树下,环境幽静。

28

大夫第

海坛路58号

大夫第建于19世纪初,由同安石洵的黄姓家族黄勗斋及族人建设,由一座二落五开间大厝和两排护厝组成,建筑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是鼓浪屿现存最古老的红砖厝民居之一。

29

黄氏小宗

市场路66号

黄氏小宗位于鼓浪屿岛上岩仔脚传统聚落原址,该建筑建于19世纪上半叶,是鼓浪屿现存最早的闽南传统木构院落式民居之一。现在的黄氏小宗只剩下院门和正房,院落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

30

日光岩寺

日光岩寺位于全岛制高点日光岩脚下,始建时间大致在明中期,初名“莲花庵”,明万历十四年重修,后更名为日光岩寺。如今的日光岩寺,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

31

会审公堂旧址

笔山路1号/笔山路3号

鼓浪屿会审公堂旧址,是鼓浪屿重要的司法机构建筑遗存,至今保存完好。这处院落占地面积5600多平方米,院内共有两栋两层的洋楼,两座建筑基本对称,形式比较简洁,具有早期的现代建筑风格。

32

日本警察署旧址

鹿礁路28号

日本警察署旧址建筑位于日本领事馆院落西南侧,高两层,内有办公、审讯室及监狱,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建筑造型简洁,也是具有早期现代建筑风格特征的建筑。

33

厦门海关理船厅公所旧址

鼓新路60号

理船厅公所是厦门海关税务司下属专门管理海务的办事机构。现存的理船厅公所为厦门海关1883年购入的产业,是当时厦门海关理船厅公馆与办公建筑。建筑以红白两色对比为主调,形成轻巧、秀丽的整体风貌。

34

厦门海关通讯塔旧址

厦门海关通讯塔于1933年建设,1935年竣工使用,是海关理船厅公所建造的无线电通讯发射塔。厦门海关通讯塔旧址,见证了鼓浪屿社区近代通讯基础设施近代化的历程。

35

厦门海关副税务司公馆旧址

位于田尾靠近漳州路的海关副税务司公馆,是当时厦门海关高级员工的住宅,由两座建筑组成。这两座建筑形式与风格非常类似,建筑造型简洁洗练,明显受到当时现代建筑风潮的影响,带有美国草原别墅风格。

36

厦门海关验货员公寓旧址

中华路2号

厦门海关验货员公寓建于田尾附近,因为该建筑由五个单元组成,常被称为“五间排”。建筑两层间腰线为白色钢筋混凝土过梁,屋顶檐口为出挑较大的薄钢筋混凝土板,下面也设钢筋混凝土圈梁。

37

鼓浪屿自来水公司旧址

1917年,厦门富绅黄世金等人发起筹办自来水公司,联合华侨巨商黄奕住等人,于1923年成立“商办厦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开始向岛上居民供应自来水,每天从厦门将滤清的水运到鼓浪屿西仔码头,用电机将水抽入水池,再通过管道输水到岛上各处。

38

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

中华路21号

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建于20世纪10至20年代。该建筑是一座两层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建筑面积680平方米,该建筑采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清水红砖墙及哥特式尖券拱窗。

39

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旧址

1871年初,大北公司在鼓浪屿田尾路开办。同年3月,开始收发电报营业,是中国最早收发电报的场所之一。现存建筑为单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建筑面积420平方米。

40

汇丰银行公馆旧址

这座建筑作为汇丰银行的高级住宅,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是一座珍贵的三叶草形平面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汇丰银行公馆及其所依托的笔架山崖壁上的三和宫摩崖题记,共同形成了一组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组合,也使该建筑一度成为鼓浪屿的标志性建筑。

41

汇丰银行职员公寓旧址

鼓新路59号

汇丰银行职员公寓旧址位于笔架山汇丰银行公馆旧址西侧,建筑面积970多平方米。该建筑为造型简洁的外廊式建筑,外墙采用清水红砖墙,英式砌法,顺砖浅色、丁砖深色,加上浅色的灰缝,形成墙面的装饰感。

42

鼓浪屿电话公司旧址

清光绪三十年,日本人率先在鼓浪屿和厦门之间使用电话。鼓浪屿电话公司建筑设在龙头路商业街。建筑砖混结构,高三层,建筑面积440平方米,造型简朴。当时,电话接线站就设在该建筑楼上,由培训后的青年女学生任接线生。

43

中南银行旧址

印尼华侨黄奕住于1921年成立中南银行,取名“中南”,是取中国与南洋互相联络之意。1922 年,中南银行设立鼓浪屿业务楼,该建筑位于该商业街的街角,高三层,砖混结构,整座建筑造型简洁,具有时代特征。

44

美国领事馆

三明路26号

1859年美国领事海雅在鼓浪屿建造了领事公馆。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立面横竖三段式的应用及三角形山花、科林斯柱式,严谨的荷兰式砌法,整体呈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流行的古典复兴建筑风格。

45

日本领事馆

鹿礁路24号

日本领事馆旧址是目前鼓浪屿岛上完整留存的19世纪外国领事馆建筑。在该建筑中,可与日本产生联系的遗存内容,主要体现在建筑领事馆二层的日式室内装修布置,以及建筑正面当年用来悬挂日本“菊花”国徽的铁架。

46

英国领事馆

漳州路5号

英国领事公馆旧址占地面积近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坐落于田尾一片临海的开阔场地,可观察厦门港船只的通航要道。该建筑为典型的单层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砖石木结构,造型庄重典雅。

48

天主堂

鹿礁路34号

1912年,西班牙神父马守仁任厦门主教后,将教堂搬至鹿礁路西班牙领事馆内。该建筑装饰着华丽的哥特式尖券门窗及玫瑰窗,建筑周身白色,具有西班牙教堂建筑的特色。

48

协和礼拜堂

该礼拜堂由美国归正教会、伦敦差会、大英长老会联合成立的“三公会”创建于1863年,是鼓浪屿岛第一座专用的礼拜堂,后来也吸纳了懂英语的华人教徒。协和礼拜堂保存至今,为西方古典复兴式建筑。

49

三一堂

安海路69号

1927年,厦门港礼拜堂、新街礼拜堂和竹树脚礼拜堂三个堂会决定在鼓浪屿联合兴建一座教堂,命名为“三一堂”。三一堂动工兴建于1934年,整体建筑风格是在20世纪初流行的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基础上做适当简化,采用希腊十字集中式平面。

50

基督教教徒墓园

1840年以后,日本人在岛上浪荡山脚下设有墓葬地,也被称为“番仔墓”,位置处于鼓浪屿岛中央。该墓地后来因建设音乐厅而仅有部分墓碑保留下来。华人基督教教徒墓园位置则靠近安献楼,位于鸡母山西麓,至今保存完整。

51

英国伦敦差会女传教士宅

鸡山路1号

1844 年7月,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施约翰在厦门建立了英国伦敦差会,后来在鸡母山建设住宅。该建筑为单层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它曾是原伦敦差会女牧师、女教士居住的房子,被当地人俗称“姑娘楼”。

02

2处代表性文化遗迹

日光岩与延平文化遗址(国姓井,龙头山寨遗迹等)、重兴鼓浪屿三和宫摩崖题记。

52

延平遗址

日光岩寺背后一块巨大山岩上,是鼓浪屿历史最悠久、跨越了不同时代的摩崖题刻。其中“鼓浪洞天”四个字,相传为明万历元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题写,是将鼓浪屿这座小岛比喻为中国道家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

53

三合宫摩崖题记

位于笔架山的三和宫摩崖题记篆刻于清嘉庆十八年,由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撰文,记载了王得禄在三和宫前整修战船、募款兴修三和宫并率师进兵台湾围剿蔡牵起义军之事。

03

4组历史道路

主要的历史道路有四条,分别为:日光岩、岩仔脚环线道路;笔架山环线道路;鹿耳礁环线道路;至东南海滨放射道路。

04

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

升旗山、日光岩、鸡母山、浪荡山、英雄山、笔架山、燕尾山。

名人心中的鼓浪屿

>>>>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提过

1926年,鲁迅刚刚到达厦门大学的时候,便写信告诉恋人许广平,说鼓浪屿“就在学校的对面,坐舢板一二十分钟可到”。

>>>>

巴金永不忘怀的“南国的梦”

自1930年初秋首次登上鼓浪屿开始,巴金便与鼓浪屿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在巴金心中,鼓浪屿是他永不忘怀的“南国的梦”。他多次到鼓浪屿小住,“在这个花与树、海水与阳光的土地上”,沉醉于人性的温馨梦幻。鼓浪屿就是他冲破网的梦,是使他“容易变得年轻的空气”。

>>>>

林语堂“与西洋生活初次接触”

林语堂与鼓浪屿渊源颇深。1905年,林语堂10岁时,转到厦门鼓浪屿养元小学读书,13岁小学毕业后进寻源书院读书。在林语堂的人生中,鼓浪屿是他“与西洋生活初次接触”的地方,他在这里迷上了西洋音乐,迷上了“绿草如茵”的运动场,开始了他“脚踏中西文化”的旅程。

>>>>

舒婷的生命之源

因为长期定居在鼓浪屿,舒婷的绝大多数诗文,都创作于她居住的鼓浪屿中华路13号。2007年,舒婷推出散文集《真水无香》,她在扉页写着题词“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屿”,书中所有的文字也全都围绕着故乡小岛鼓浪屿而作,全书读来犹如一本自传背景下的“鼓浪屿方志”。在书中,她还写到:“很小的时候,我总问外婆,为什么我会生长在鼓浪屿这样一个地方?外婆回答得很明确简练:上帝的旨意。”

鼓浪屿申遗大事记

2008年,鼓浪屿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2009年,省委八届六次全委会将鼓浪屿申遗工作写入《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2015年8月,省政府正式函请国家文物局将鼓浪屿作为2017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201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文物局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了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

来源:综合 人民网文化频道 福建日报 厦门日报 影像厦门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